培训学习

learning

全身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直立耐受性的生理效应影响


直立位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反映了一系列与脑灌注压间歇性降低相关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包括头晕、头昏或晕厥、乏力、疲劳、恶心、视物模糊、反应迟钝等非特定症状。

直立位不耐受通常被认为是与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和神经介导性低血压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急性期患者直立位不耐受的患病率很高,约74%的脊髓损伤急性期患者在包括仰卧在内的物理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体位性低血压。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直立位不耐受的症状较急性期似乎有所减轻,但严重性没有变化。除了引起前述非特定症状外,直立位不耐受与脑血管反应和神经血管藕联受损、认知功能下降、卒中风险升高、静脉血栓栓塞、房颤、冠心病、心衰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

此外,为代偿血压控制障碍,肾素-醛固酮系统活动增加,进一步诱发血管炎症和动脉硬化的发生,其导致的反复心脑低灌注加速脊髓损伤患者血管纤维化和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亟待解决的脊髓损伤心血管并发症。虽然近年来诸如伺服控制的加压服、小腿主动加压支架、下肢功能性电刺激和脊髓电刺激等神经义肢研究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由于操作复杂、携带困难、价格昂贵、有创等原因,其临床应用推广受到很大限制。

全身振动技术,通过一定频率和幅度以正弦波形侧方摆动或垂直振动的平台给予平台上的物体被动振动。最早应用于宇航员,用以对抗失重条件下的肌肉萎缩、骨量流失和血液高凝状态。后续全身振动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的研究证实,全身振动可以激活肌肉本体感受器,产生肌肉类强直收缩,明显增加肌力和肌功率。

全身振动治疗在肌肉瘫痪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证实,全身振动可以使瘫痪肌肉的肌电活动增加。前期我们在全身振动治疗预防脊髓损伤患者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的研究中发现,当脊髓损伤患者在配备振动平台的辅助站立装置上进行体位适应训练时,相同的倾斜角度下,若振动功能关闭,则患者更容易发生头晕、黑朦、血压下降等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若振动功能开启,则患者上述症状明显缓解。


基于上述理论及实践经验,课题组就全身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直立位不耐受的影响展开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频率全身振动治疗对T6及以上平面ASIA A级和B级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主观症状的影响,为探索临床干预脊髓损伤患者直立位不耐受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全身振动治疗(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T6及以上平面ASIA A级和 B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恢复期患者直立耐受性的急性生理效应。


方法:选取21例T6及以上平面ASIA A级和B级,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A组),并选取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受试者20例(B组)。受试者被束缚于电动起立床上,分别于平卧位3min(T0)、床面与地面成60°夹角3min(T1)、全身振动治疗3min(T2)、振动停止后3min(T3)、床面降至水平3min(T4),全身振动频率分别为0Hz,10Hz和20Hz,并在每个时间点对患者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和体位性低血压症状评估量表(orthostatic hypotensionsymptom assessment,OHSA)评价。对上述结果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


结果:与0Hz相比,10Hz、20Hz组T2、T3、T4时间点的心率(heart rate,HR)明显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症状评分明显下降;T2、T3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输出量指数(cardiac output index,CI)均明显升高;T2时间点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明显升高;20Hz组T2、T3时间点总外周阻力指数(totalperipheral resistance index,TPRI)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0Hz组T1-T0时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明显降低,T2-T1时心率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明显降低,T4—T3时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总外周阻力指数明显升高;10Hz组T1—T0时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总外周阻力指数明显下降,T2—T1时心率明显降低;20Hz组T1—T0时心率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总外周阻力指数明显降低,T2—T1时心率明显下降,总外周阻力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全身振动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体位变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体位不耐受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体位不耐受的物理治疗方法。

*文章来源自网络,侵删



振动训练仪是本公司独立研制开发的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II类医疗器械产品。振动训练仪是根据人体行走的步态模式设计的,振动平台可以左右交替倾斜运动,通过调整平台振动的频率和振幅实现不同的康复训练目的。

该振动训练系统界面简单、参数设定方便、使用便捷,能够满足功能性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要求。


该产品适用于通过振动训练的方式,提高人体肌肉力量、改善人体的肌肉功能、改善平衡和协调性、降低肌肉的张力、减缓骨密度流失及预防骨质疏松等常见疾病。


● 振动训练仪模拟人类行走时的生理步态与行走时的肌肉运动模式相似;
● 通过牵张反射刺激肌肉收缩(12Hz以上频率),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 通过改变训练姿势,可刺激(下肢-躯干)不同部位的肌肉群;
● 振动训练时头、髋、膝受到的冲击力低于站起、步行、跳跃、上下楼梯、单腿跳跃和双腿跳跃,对头部的振动刺激降低到最低。



● 多种振幅可选择(1mm-4.5mm)
● 仅作垂直振动(所谓的三维振动系统)
    站立位训练仅仅刺激下肢肌肉
● 左右交替倾斜式振动
    站立位训练刺激下肢、腰背、腹部和盆底肌肉群
● 通过改变双脚的位置可以自由选择振幅大小
    振幅越大,刺激越强
    相同时间内,对肌肉的拉伸越大

跷跷板式)左右交替倾斜震动模式

根据病人情况,正确选择运动时合适的振幅(双脚的位置)。


中风、脑瘫、肌肉萎缩等神经方面的康复训练
骨质疏松、腰背痛、以及意外而引起的创伤等
可以预防老人摔倒,增强对平衡的控制
盆底肌训练、压力性小便失禁的治疗
因长期制动导致的肌肉萎缩


● 维持身体姿势,提高平衡能力;
● 提高肌肉内/肌肉间协调性;
● 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爆发力(功率);
● 对骨骼产生间接效应;
●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Y-V2 振动训练仪--一体式

一体式振动训练仪是肌肉功能训练的专业医用振动训练设备,可为不同年龄、不同适应症、不同康复阶段的患者提供最佳肌肉功能训练。

训练时间短,效率高,扶手高度可调节,页面操作简单。

Y-V3 振动训练仪--分离式

分离式振动训练仪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训练和治疗,同时也更便于医生操作

独立控制装置,更加宽大的振动平面弧形安全扶手,可满足不同身高的患者需求。

Y-V4 振动训练仪--起立床式



起立床式振动训练仪为无法独自站立的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进行有效的振动训练和治疗。

系统配有遥控器,可以遥控调节振动仪的振动频率,调节起立床的倾斜角度(0-90度)。两侧安全扶手确保训练安全有效,远程遥控器,使用便利。

产后振动康复训练系统

1.信息管理

软件可针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录入保存,建立个人档案,同时针对患者进行运动处方设定


2.患者个人运动处方建立

方案库具备多种训练方案,用户可以从方案库中自由组合训练方案,建立属于用户个人的训练方案


3.患者训练

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有视频动画、语音提示、文字描述、多维度指导,引导用户标准的完成动作训练


4.报告打印

训练完成后,用户可根据需求,打印相关报告

成人振动教练系统



1.强大的动作指导库

系统中含有百余种指导动作,并根据主要振动部位进行动作划分,方便用户快速准确的找到相关的训练动作。


2.多维度动作指导

在训练界面下有详细的语音动作描述、动作步骤文字描述、有视频动画演示,多维度,多方位图体动作要点,使用户的训练动作尽可能的标准。


3.训练过程,参数可调

用户在训练过程中,可对频率等参数进行调整,也可随时停止训练,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儿童振动教练系统


分离式振动训练仪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训练和治疗,同时也更便于医生操作。

独立控制装置,更加宽大的振动平面弧形安全扶手,可满足不同身高的患者需求,内含多种动作指导视频。

 (文章来源自网络,侵删)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