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浏览次数:940
前言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组与步态、平衡和力量相关的异质性疾病,包括中风(Stroke)、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脑瘫(Cerebral palsy,CP)、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和肌张力障碍等,这类疾病可导致患者残疾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振动是一种以振幅、频率和相角为特征的正弦机械振动,多项研究将振动应用到了康复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本文报道了一篇聚焦于神经疾病康复领域的振动疗法综述《Vibration therapy role in neurological diseases rehabilitation: an umbrella 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该论文旨在总结现有相关研究的主要结果并评估振动疗法在神经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搜索数据库:PubMed, Scopus, Embase, 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 (PEDro), National Rehabilitation information Rehabdata database, Web of Science, and Cochrane library.
搜索策略如下图所示:
图1:搜索策略
■纳入标准:依据PICO模型:
P)Participants(受试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但没有设置年龄或残疾程度的限制;
I)Intervention(干预):振动疗法、全身振动或局部振动;
C)Comparator(对照):安慰剂、不治疗或只进行常规康复;
O)Outcome measure(测量结果):所有与运动恢复和减少残疾方面相关的效果。
排除:随机对照试验(RCTs),初步研究,其他非临床实验,无法获得英文语言或全文内容的论文
■质量评估:
使用Joanna Briggs Institute Umbrella Review Assessment 和 Review of Information (JBI-URARI)进行质量评估。
研究结果
共在数据库中搜索到相关记录184条,通过审查和评估,最终共纳入16篇系统性综述。纳入的综述发表时间为2014-2020年期间,每篇文章中纳入的研究从5项-29项不等。该研究最终包括了211项相关研究。依据JBI-URARI量表,12篇 (75.0%)被归类为优质研究。检索和筛选文章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2:项检索和筛选文章流程图 | Lucrezia Moggio et al. 2021
研究所包括的疾病有:多发性硬化症,脑瘫,帕金森病,亚急性和慢性中风,脊髓损伤(急性和慢性,从C2到T1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和原发性震颤。
中风(Stroke)
Alashram等人在2019年进行的一项系统综述中探究了全身振动训练(WBV)对神经障碍患者运动障碍的影响,并调查了振动疗法的最佳训练参数。其中,9项研究涉及受中风后遗症影响的患者。3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WBV对下肢力量有短期的积极影响。3项研究报道了下肢痉挛减少。此外,WBV可能有助于增加平衡能力、姿势控制和运动功能。Timed up and go test (TUG)和10 meter walking test (10MWT)测试还显示WBV对患者移动能力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然而,基于现有的研究,治疗神经障碍患者的最佳WBV训练参数仍不明确。
Alashram证明,如果将局部肌肉振动(focal muscle vibration,FMV)应用于拮抗肌,则可减少中风患者的上肢痉挛。Murillo等人也证实FMV可以减少痉挛,促进运动活动和学习。此外,Avvantaggiato等人的研究则强调了上肢运动和步态的动力学参数的显著增加。
然而,Costantino等人的研究则无法证明WBV治疗有任何显著性好处。Huang等人的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WBV组的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下降更大,姿势控制和功能活动也显示了一样的变化趋势。并且,Mortaza等人的研究中也没有发现有利的证据以支持亚急性和慢性中风患者在肌腱/肌肉振动治疗后具有明显的上肢功能性运动的临床增加。Naro等人的研究显示WBV有助于增加力量、改善疲劳、痉挛、疼痛、参与、社会功能、僵硬、步态、身体运动和情绪健康,但对中风后痉挛没有显著影响,偏瘫的下肢进行振动刺激似乎能提高步态速度。在Park等人的综述中,振动对肌肉力量、平衡和步态功能的影响大小较小,而对骨代谢和痉挛有中等程度的影响。
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
Alashram等人的研究中显示受MS影响的患者在26Hz的振动刺激后,股四头肌和跟腱在静坐测试和扭矩测试中有所改善。但Amatya等人在2013年指出,没有证据支持可使用振动疗法治疗MS痉挛状态。Cochrane等人的评价综述也报道了MS中WBV治疗的低质量证据。
在Etoom等人的研究中,FMV显著改善了步态周期中第一步的长度和双腿支撑时间,但没有改善肌张力,这一研究证实了FMV在减少痉挛肌肉的肌张力方面的作用高于非痉挛拮抗肌。
Huang等的研究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中未发现显著结果。Murillo等人仅确定了一篇关于FMV疗效的文章,作者将局部振动疗法与在股直肌和腓肠三头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相结合,获得了减少痉挛和疲劳的效果。但在Naro等人的研究中,WBV对多发性硬化症痉挛没有影响。
脑瘫(Cerebral palsy, CP)
在Alashram等人的研究中,接受振动治疗的脑瘫患者在90度/秒的角速度下,较弱肢体的向心和偏心作功以及偏心峰值扭矩增加。关于痉挛,他们没有发现干预组和控制组之间的显著差异。在长期训练中,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有显著性差异,而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ores、6min步行试验(6MWT)和TUG评分无显著差异。
Caputo等人的研究指出在振动平台上进行锻炼对脑瘫患者的活动度、力量、痉挛和骨密度(BMD)没有显著增加。作者建议在控制参数的情况下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查,以更好地了解WBV运动对这一人群的影响。Huang等人认为WBV在降低下肢MAS评分方面并不优于传统物理疗法。
但Naro等人证明,WBV结合其他方法可以减少痉挛,对CP所致痉挛性双瘫的步速和运动发育有好处。此外,下肢FMV治疗后12周,MAS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Ritzmann等人展示了急性和慢性WBV应用于减轻CP症状的潜力。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Alashram等人指出,在短期训练中,受脊髓损伤影响的患者报告最大等长股四头肌力量增加。然而,Ji等人声称,证据不足以支持WBV对这一人群神经肌肉功能的益处。Murillo等人观察到,对股四头肌施加50 Hz的振动刺激可以显著减少脊髓损伤后的痉挛。此外,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技术在增加站立阶段的肌肉活动,允许步态训练期间的重量支撑方面是有用的。Naro等人证实,每周一次的FMV可以减少痉挛持续24小时,而WBV在最后一次振动后可持续6-8天。Sadeghi等人在一项系统综述中肯定了WBV在减少振动后持续6-8天的痉挛中的作用。然而,依然无法从文献中得出指导康复医学临床医生使用振动治疗痉挛的建议。
帕金森症(Parkinson’s disease, PD)
在Alashram小组的回顾性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显示:短期训练中,受试者Tinetti评分和姿势稳定性都有所提高,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的运动评分也具有较好的结果。Murillo等人的研究中纳入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报告了竖脊肌振动可增加受试者的步长、节奏和速度。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
在Alashram等人的研究中,一项包括SCA患者在内的研究显示,8-Meter Walk测试和Assessment and Rating of Ataxia (SARA) scores得分显著增加。
肌张力障碍和原发性震颤
(Dystonia and essential tremor)
Rosenkranz等人的研究显示FMV恢复了音乐家肌张力障碍(musician’s dystonia) 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
结论
在中风患者中,全身振动(WBV)和局部振动(FVM)在减少痉挛和改善步态、平衡和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特别地,如果将FMV应用于对痉挛肌肉有相互抑制作用的非痉挛性拮抗肌肉,FMV可能有更大的作用效果。振动疗法似乎不能减少硬化症和脑瘫患者的痉挛。且对于脊髓损伤(SCI),帕金森症(PD),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肌张力障碍和原发性震颤等疾病,依然缺乏相关证据来指导康复医学临床医生合理的应用振动疗法。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09638288.2021.1946175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侵删
羽丰产品
Yufeng products
重症康复是集监护、治疗、护理和康复为一体,适合生命体征及病情趋于平稳,但仍需在监护下进行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的患者。重症监护室(ICU)是高度专业化的病房、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这可挽救许多过去医疗条件下可能失去的生命,同时ICU的主要目标是使每一个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提供生理最佳的氧运输,从而保证幸存患者在日后生活中能恢复到身体功能水平。
运动康复在重症中的意义
1、促进生理功能恢复: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效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加速组织修复;预防肌肉萎缩,维持肌肉力。
2、预防并发症:预防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僵化以及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3、提高生活质量:恢复身体功能,改善心理状态;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
4、加速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有氧康复训练系统
产品特点
•阻力类型:微处理器控制的电磁涡流阻力系统;
•负荷范围:10-200瓦,不由速度控制;
•多种处方类型;
•配置有单导心电贴、运动血压、血氧。
产品优势
•精准
•安全
•高效
•个性化
产品型号
床旁功率车
负荷强度:10-200瓦
训练主机上下可调
配有医用脚轮,方便移动
产品型号
便携式功率车
负荷强度:10-200瓦
训练主机角度可调节
产品娇小,可适用多种训练模式
振动训练系统
产品特点
•多种型号,为重症康复提供个性化训练;
•提高训练效率,训练效率高于常规训练;
•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满足不同康复阶段的需求。
产品优势
•便捷
•安全
•多样化
产品型号
振动训练仪-起立床(成人款)
起立床式振动训练仪为无法独自站立的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进行有效的振动训练和治疗。
系统配有遥控器,可以遥控调节振动仪的振动频率,调节起立床的倾斜角度(0-90度)。两侧安全扶手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产品型号
振动训练仪-起立床(儿童款)
起立床式振动训练仪为无法独自站立的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进行有效的振动训练和治疗。
系统配有遥控器,可以遥控调节振动仪的振动频率,调节起立床的倾斜角度(0-90度)。两侧安全扶手确保训练安全有效。
产品型号
振动病床
安全可靠,躺卧姿势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振幅可调节;
频率可调;
躺卧姿势可多角度、多段位调整。
产品型号
便携式振动
操作简单;
设备娇小便捷,不受场地限制;
有效的进行肌肉放松和平衡性训练;
刺激下肢和躯干收缩进行功能性训练;
通过调节双脚位置改变振幅和训练难度。
产品型号
三维螺旋振动
轻松排痰;预防血栓;
放松肌肉;加速血液循环。